沪卫信息〔2021〕5号
各区卫生健康委、医保局、财政局,上海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各市级医疗机构: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加快推进市级医疗机构数字化转型工作,市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联合制定了《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请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市医疗保障局
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
2021年6月4日
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宗明副市长提出的要把握好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流程再造和智慧创新”要点,让百姓切实感受数字化转型后就医体验提升等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本市各级医疗机构数字化转型工作。在市数字化办牵头下,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医保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大数据中心等单位组建工作专班,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解决群众医疗健康难题上精准发力,选择11家试点市级医疗机构和4个试点区卫生健康委,聚焦应用场景、机制创新与瓶颈突破开展专题调研,研究形成本方案。
一、现状与问题
工作专班全面梳理市民个性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大部分医院普遍存在患者诊前等候时间过长、就医体验度差等问题,优化就诊流程、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成为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为切实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进一步落实《意见》中“推动公共卫生、健康等基本民生保障更均衡、更精准、更充分”“打造智慧医院数字化示范场景”相关工作要求,市卫生健康委会同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医保局等相关单位第一时间组建“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工作专班聚焦医改民生突出问题,以实施“健康上海2030”规划为契机,以全面数字化转型推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生态新建,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优化就医服务流程,构建智慧医院新模式,加快“便捷就医服务”应用场景建设,扎实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建设,全面提升市民就医体验,开创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医疗创新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方案
“便捷就医服务”应用场景着眼于患者就医“预约”“问诊”“检验检查”“急症急救”等流程再造和应用创新,通过多部门协作、多数据融合,依托本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已有成果,工作专班对全市相关医疗机构开展了专题调研,按照“顶层设计、试点建设、快速复制”原则,研究制定《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方案紧扣“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便捷化就医”主题,改善“就医难”“时间长”“缺少人性化”等痛点,以一网通办“随申办”移动端为总入口,同步发挥各医疗机构已有移动门户功效,扎实推进便捷就医服务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建设,通过七个“便捷就医服务”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流程革命性再造和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老百姓就医便捷度和获得感。工作专班挂图作战,成熟一个推出一个,拟于6月底前完成11家试点市级医院、4个试点区卫生健康委的试点工作,于9月底前实现60%的医疗机构完成“便民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场景的建设,于12月底实现全市全覆盖。此外,用二年左右时间试点探索打造代表上海高水平的2-3个数字健康城区(支撑长三角一体化优质医疗资源整合)、1家未来医院(打造数字孪生和智能进化的智慧未来医院),积极开创本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医疗创新发展新局面。
方案框架包括七大应用场景、两项创新亮点、四类服务举措以及十五家试点单位,并明确了工作蓝图(见附件1)和进度安排表(见附件2)。
七大应用场景分别是:(1)精准预约,减少就诊等候时间,缓解患者“挂号难”;(2)智能预问诊,医患信息提前互动,提高诊疗效率;(3)互联互通互认,减少“重复检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4)医疗付费“一件事”,缓解“排队长、缴费慢”;(5)电子病历卡与电子出院小结,方便患者“随身带、随时查”;(6)线上申请核酸检测及疫苗接种,缓解现场人流压力,筑牢疫情防控;(7)智慧急救,争取急症抢救宝贵时间。
两项创新亮点分别是:一是构建数字健康城区,创新智慧医疗城区一体化,支撑长三角一体化优质医疗资源整合。二是优选有代表性医疗机构,以患者为中心,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力争打造“未来医院”。
四类服务举措主要包括:一是在患者就医方面,基于线上服务,实现患者居家预约即付费的“在线挂号付费零等待”,不断提升预约精度,优化号源时段,缩短就医等待时间。部分设立互联网医院的医疗机构提供新冠核酸检测线上预约、付费和查询功能。二是在医院就诊服务方面,试点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患者智能预问诊服务系统,各级医疗机构间实现诊疗数据互联互通互认,进一步提高诊疗效率与质量,加强医患信息互联共享,合力推动分级诊疗工作。三是在医保便捷支付方面,对标“一件事、一次办”工作目标,会同相关单位,进一步优化医疗付费“一件事”工作实效,加快“基于信用无感支付”新型信用就医服务体系在各级医疗机构就医服务中普及应用。四是在区域医疗急救协同方面,试点5G赋能智慧急救,提升120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业务协同效能,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急救新模式。
十五家试点单位分别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等11家市级医院,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和闵行区等4个区卫生健康委。
三、主要做法
(一)建设“便捷就医服务”应用场景
“便捷就医服务”重点场景以“随申办”移动端为总入口,以缩短患者等候时间为主要切入点,从患者前往医院开始,对诊前就医时间的构成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打通、流程优化、制度改进等方式缩短患者候诊时间,加强急诊急救远程医疗协同服务,将患者就医等待时间从平均2小时压缩到30分钟至1小时之内,提升医院服务效能,提升患者就医便捷性和体验度。
场景一:精准预约,减少就诊等候时间
应用场景:在患者完成线上预约后,仍需在各医院现场进行挂号付费的排队现象。为方便患者减少排队,一是在试点医院支持所有患者利用智能终端开展线上挂号、线上直接缴费及信用无感支付等便民服务;同时支持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患者在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复诊、在线支付等服务,全面实现患者居家预约即付费的“在线挂号付费零等待”功能。二是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测算分析专家接诊历史数据,提升预约精度,优化号源时段至1小时以内。【由15家试点单位负责落实、市大数据中心负责网络基础设施支持】
预期成效:通过整合打通各类服务终端,基于“随申办”移动端、医院互联网平台和统一号源池,优化预约时段精准度,推动预约服务效能,并拓展“随申办”信用无感支付在预约挂号场景的应用,有效缓解“挂号难、缴费慢、排队长”现象。
相关指标:各级医疗机构应将包括专家号在内的所有门诊预约时段精确控制在1小时以内,鼓励有条件医疗机构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场景二:智能预问诊,提高诊疗效率
应用场景: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仍存在患者诊前等候时间长,医生接诊时间短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就诊患者人数较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医生在有限接诊时间内,要花费一部分时间书写病历。因此,在诊前候诊阶段,一是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利用患者诊前等待时间,引导患者利用预问诊服务系统问答病情症状等相关问题,形成患者主诉并传输到医院信息系统中;二是通过结合患者在互联网医院线上咨询相关信息,形成预问诊病史资料,供医生便捷查看、了解患者病情。进一步帮助医生提前了解患者情况,实现快速采集病史信息。【由15家试点单位负责落实,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技术指导,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提供预问诊模板知识库供参考】
预期成效:目前,市级医疗机构正试点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患者智能预问诊服务系统实现该场景。从方便患者和医生双重视角出发,优化就医流程,一方面有效利用患者诊前等待时间,另一方面进一步释放医生问诊时间,节省医生病历书写时间,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判断病情,提高诊疗效率与质量,加强患者信息互联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
相关指标:结合适用移动智能终端的就医人群以及医院自身特色学科或优势学科,覆盖试点医院至少30%到70%相关专科(综合性、儿童类、中医类医院至少30%以上,专科医院至少70%以上),将考核医院线上线下开展预问诊科室数及使用量。
场景三:互联互通互认,减轻就医负担
应用场景:通过市、区两级分级诊疗工作的有效推进,各级医疗机构不断打通上下环节、诊疗数据互通,实现全市所有公立医院机构检验检查信息互联互通互认,患者14天内平级或上一级医疗机构做过相同的检查检验项目,可在医生工作站主动弹出“互认提示页面”,提示医生可以查阅相关检查、检验项目的互认结果,避免“不必要”重复检查。以数字化转型试点区(静安区卫生健康委)数据为例,在2020年,完成“互联互通互认”18.26万余人次,完成互认检验项目132.73万余项次,互认检查项目12.57万余项次。其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互认2285人次,互认检验项目1.47万余项,互认检查项目3057项;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互认4544人次,互认检验项目4.19万余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检查检验互认项目。【由4家试点区卫生健康委负责落实,11家试点医疗机构负责配合,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总体负责计算跨区跨级的互认率和重复率,市大数据中心做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保障】
预期成效:进一步简化患者就医环节,减少就医等候时间,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减少患者抽血、X光射线辐射等检验检查对人体的潜在损伤;降低患者诊疗费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一定程度上缓解群众看病烦、重复检查等问题。
相关指标:重点考核各级医疗机构互认平级或上级医疗机构的检验检查项目互认率和重复率。
场景四:医疗付费“一件事”,省去排队付费时间
应用场景:本市参保患者通过“随申办”移动端总入口,在医疗机构或急救车上,全面支持“医保电子凭证”实名认证与身份校验,使用银联、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渠道实现就医“脱卡”“扫码”支付。此外,患者在“随申办”移动端绑定任一中国银联的银行卡或惠民就医数字信用服务,签署相应协议后,可享受诊疗过程“无感支付”(患者完成就诊后,个人支付费用直接从绑定银行卡或信用就医额度内扣除,不必再排队付费)。【由“医疗付费一件事”工作专班负责推进落实】
预期成效:提高患者对“基于信用无感支付”的新型信用就医服务体系的知晓度,促进医保电子凭证与信用无感支付在各级医疗机构和120急救场景中的广泛应用,达到“减环节”,通过重塑医疗付费流程,整合业务环节,将患者付费环节数由目前至少3个减少到0,实现医疗付费零排队;“减时间”,通过线上线下付费环节的融合,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预计减少候诊排队时间平均45分钟以上。全面提升群众就医便捷度、体验度和满意度。
相关指标:疫情平稳后,加快推进各级医疗机构使用医保电子凭证与信用无感支付的人次每月呈5%至10%增长。
场景五:电子病历卡和电子出院小结,方便患者随身带随时查
应用场景:针对本市医保患者人群,依托“随申办”移动端总入口,通过医保电子记录册实现试点医疗机构内“脱册就诊”,提升医保患者就医体验并逐步推广至自费就医人群;针对住院患者,实现试点医疗机构主动推送电子化出院小结;加快推动患者的电子就医记录“随身带、随时查”新型服务模式。【由15家试点单位负责落实,市医保局、市医保中心、市大数据中心、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负责政策指导与技术支持】
预期成效:实现市民群众使用智能手机访问“随申办”移动端就可查询和调阅本人诊疗信息,各试点医疗机构可查询调阅本市就诊人员的近期就医信息,解决医保患者须持册就医堵点。
相关指标:针对各试点医疗机构,考核电子病历卡使用人次占本市参保人员就诊总人次的比例,电子化出院小结推送人次占出院总人次的比例。
场景六:线上申请核酸检测与疫苗接种,缓解现场人流压力
应用场景:有核酸检测需求的市民可在部分设立互联网医院的医疗机构,预约申请新冠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通过线上填写流调问卷、人员信息、检测日期和时间段等信息,完成核酸检验检测费用线上支付(需市医保局支持),并推送提醒(内容包括: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登记时间、接种地点等)。完成核酸采样检测及疫苗接种后,相关结果同步至“随申办”“健康云”等移动端并提供多渠道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惠民服务。【由15家试点单位负责落实,市医保局、市医保中心负责线上支付政策支持与技术支持,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互联网医院相关政策支持,市大数据中心负责平台技术支持】
预期成效:通过互联网医院等方式实现线上申请、查询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记录,有效减少患者检测过程中现场挂号、付费、填表和赋码时间,免去现场取核酸检测结果环节,方便群众查询疫苗接种记录,缓解医院现场人流检测压力。
相关指标:对于具备互联网医院资质的医疗机构,市医保局1个月内完成核酸检测线上医保支付功能建设,实现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全覆盖。
场景七:智慧急救,争取宝贵抢救时间
应用场景:利用5G通信技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融合赋能,市医疗急救中心(120)紧密对接所有提供急诊服务的三级医疗机构,实时了解全市各级医院急救医疗资源总体情况,开展急诊急救信息“院前-院内”互联互通和无缝联动,加强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建设,并依据医疗付费“一件事”相关要求,支持医保的信用无感就医等便捷支付,实现院前接诊、检查、转运、车上医保结算、院内为一体的急诊急救协同服务。例如:救护车接到患者第一时间,将患者体征以及病情等大量生命信息数据实时传送至各级医疗机构并同步120指挥中心,帮助急诊医生提前制定抢救方案的医疗急救服务,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场景。
预期成效:优选脑卒中、创伤、胸痛、孕产妇和儿童等5类代表性急症疾病,通过5G技术与急救信息系统融合应用,有效增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业务协同能力和信息交互水平,实现急救车上医保费用实时结算,提高急诊资源利用率,为患者争取急症急救宝贵时间。
试点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等4家试点市级医院以及徐汇区、长宁区等2家试点区卫生健康委所辖提供急诊服务的区三级医院。
(二)探索创新亮点项目
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数字赋能健康城区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整合和区域医疗服务能级提升,推动就诊服务、医生诊疗、内部管理等方面智慧化应用,打造有别于传统智慧医院的“未来医院”示范中心,探索二大亮点项目创新建设。
亮点一:数字健康城区,整合长三角一体化优质医疗资源
创新亮点:积极打造数字健康城区,对内创新数字化技术赋能健康城区医疗一体化模式,对外响应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等重要战略部署,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整合。依托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同,医院与城区形成紧密协作关系,以“智慧医疗”“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为核心,积极推动智慧城区医疗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打造智能、高效、一体化、可复制的远程医疗健康协同服务新模式,短时间内实现服务范围及服务能力的双提升,做实区域医疗中心定位,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医联体等区域医疗紧密合作关系,支撑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整合,推进智慧城区医疗一体化模式创新。
预期成效:拓展“中山+青浦”健康城区已有成果,数字化技术创新赋能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与范围拓展,完善运营服务与管理体系,加速优质医疗服务下沉,打通居民与优质医疗资源的最后一公里。
试点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区卫生健康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徐汇区卫生健康委+徐汇区中心医院。
亮点二:未来医院,打造数字孪生和智能进化的智慧未来医院
创新亮点:基于智慧建筑和智能楼宇基础支撑,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未来医院,以打造新技术共性平台、建设智慧医疗单元、发展智慧化融合应用为基础,建立全面感知、泛化连接、智能进化、数字孪生的智慧医疗中心及智慧医学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未来智慧医院新模式。以智慧医疗实现多院区综合实体、泛化连接家庭病房延伸、数字孪生虚拟医院的院区再造;以智慧研究实现转化医学、装备基地、医工交叉产学研一体的医学创新再造;以智慧服务实现慢病全程、老年康复、健康照护的服务再造;以智慧运行支撑多院区一体化运作,楼宇智能交互,垂直化管理,均质化医疗的管理再造。
预期成效:推优一家三级医疗机构,争取年内获批立项并启动建设。通过二年时间,构建全面支撑5G通信基础环境,部署一批智能终端和国产智能医疗器械设备,推动就诊服务、医生诊疗、应急急救、内部管理等各环节形成智慧化应用,力争打造有别于传统智慧医院的“未来医院”创新示范院区。
试点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优选一家。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在市数字化办总体工作要求下,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方案要求,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市卫生健康委负责总体工作方案的制定和推进。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做好工作方案指导和项目技术指导,并向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统一电子签章服务。市财政局负责根据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要求,做好相关资金保障。市医保局负责医保业务与线上支付配套方案制定、接口和应用开发。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未来医院方案评审、择优遴选和预算批复。市大数据中心负责整体技术支撑保障,确保医疗机构合理带宽需求,加强基于本市政务外网连接全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的网络运行质量管理,做好网络基础设施保障工作,夯实互联互通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有关区卫生健康委负责指导所属(辖)公立医疗机构、区医疗急救中心开展各类系统改造。市医疗急救中心负责指导相关公立医疗机构、区医疗急救中心优化急救急诊流程,做好信息联动。
(二)明确工作步骤,加快工作推进
按照市委、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总体节点要求,根据协同联动、稳妥推进的基本原则,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总体工作计划:3月上旬,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完成《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4月中旬,市医保局牵头完成医保电子记录册工作方案、检验检查医保线上支付功能方案的制定。4月底前,市医保局牵头完成检验检查医保线上支付功能接口的软件开发。4月底前,市大数据中心牵头完成市、区两级政务外网赋能应用,提供市、区两级急诊急救信息交互技术支撑,保障医疗机构合理带宽需求及实时通讯能力,加强基于本市政务外网连接全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的网络运行质量管理。5月底前,市医保局牵头完成医保电子记录册相关功能开发。5月底前,市大数据中心牵头完成互联互通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构建市、区两级急诊急救信息交互应用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依托市级电子政务云启动建设一体化集中式的市级医学影像云,支撑数字医学影像的互认调阅服务。6月20日前,完成医保电子记录册应用系统性能功能联调测试。6月底前,医保电子记录册在试点单位试运行。6月起,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医保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医疗急救中心和各区卫生健康委负责推进试点区和试点医疗机构陆续完成系统改造、联调测试和试运行。
(三)加强人员培训,做好服务宣传
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医保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医疗急救中心和各区卫生健康委指导医疗机构对内加强一线医务人员及服务志愿者业务培训;对外加大宣传和告知的力度,逐步引导患者使用“便捷就医”方式,持续改善患者体验。
(四)强化安全体系,夯实应急保障
市大数据中心、市医保中心、市医疗急救中心、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各市级医院、各区卫生健康委及区级医疗机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做好信息网络安全制度建设和应急预案配套,按需开展信息安全自评和检查工作,切实提高场景项目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确保数字化转型工作安全稳定。
(五)总结试点经验,做实推广普及
市卫生健康委会同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医疗急救中心和各区卫生健康委总结试点经验和相关成果,于2021年9月底前全市60%的医疗机构完成“便民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于2021年10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全市推广普及重点推广场景,全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须全面完成“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任务;于2022年12月前完成亮点创新场景建设。市大数据中心持续加强并优化完善互联互通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字医学影像的互认调阅服务能力和数据利用能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