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及新媒体的今天&明天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VIP2病区主任 张晓东

159.jpg  于医院现在几乎每个科室都建有自己网站,从而形成一个网站群,这是一个大趋势,新媒体介入医院,也包括行行业业,都会促进工作的开展,医院越做越大,职能越来越多,通过新媒体建立的平台对于医生与患者之间都是非常方便的,可以让患者清楚了解到医院各科室的特点,包括一些临床研究,主治项目。患者在来医院之前,就能通过网站清楚了解我们,了解每个科分别做什么,从而精准的找到匹配自己病症的科室,若患者不方便来到医院也可以通过平台给我们留言,既快捷又便利。

  那么,提到移动医疗很多人和企业都在介入,但我始终觉得移动医疗的作用是就医指导,能让患者患病后的时间知道自己大概得的是什么病,去哪里看病,哪家医院出色,哪位医生等等,移动医疗在这方面可以起到很便捷的作用。尽管也可以作用于医患沟通,但网络上沟通始终不及面对面的坐下来与医生沟通,通常的医患沟通都是围绕患者病情进行的,通过网络不够直接或者说不够准确,在患者阐述病情过程中会带有许多感情色彩,这样并不能很客观的反映具体情况。现在做的比较好的网络平台,我个人觉得好大夫不错,这个网站做的时间比较久,在百姓中有一定知名度和信任度。

  我们国家近3-5年的来有很多人做这种工作,但最主要的是诚信问题,毕竟做移动互联的公司首先需要盈利,肯定会采取一些经营手段,比如拉广告,但网络公司的后台人员对医学知识的了解不可能很全面,有时也分不清真伪。 譬如一些骗人的中医或者不科学的治疗方法也混入其中,这比正能量传播的速度快,想要通过移动平台来宣传医疗或者科普知识,首先是如何把关、谁来把关的问题,尤其是现在老百姓对于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信任不够的情况下,如何平衡诚信与利的问题是当下最为首要的。

  现阶段医院做的最多的就是预约挂号,预约管理是不是能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呢,我感觉从医院层面来讲比较难实现,倒不如以各医院为基础推广打造专属的专家团队,一是预约管理系统需要大量的医务工作者在后台管理,耗费人力;二是社会影响不够,不是每个人都会通过互联网渠道解决问题,目前大部分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他们不懂网络;其他还有网络信号强度等方方面面的制约预约管理通过互联网的实现。那么只有一点点的推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智能手机替代了电脑,大家可以很好的利用微信、微博的时候,百姓会慢慢接受这种形式。当前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够利用微信公共平台来的患者只占我总病人的5-10%,不是主流,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虽然愿意利用新媒体来为病人服务,但有方方面面的问题丞待解决。举个例子说,通过微信有个患者家属跟我说为家里一位病人询问如何治疗,可是患者远在新疆不能过来,在这种无法直面患者的情况下,我让她发来患者的近照或者视频首先了解病人的现状并大概做一个初步判断,此外再依照她发来病人在当地治疗后吃过的药物医嘱等照片作进一步判断与分析,类似这种情况在过去只能通过病人亲自过来或者邮寄材料的方式才能解决,如今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轻松解决,所以移动医疗或者新媒体的方式一定会促进我们的工作,我们希望将互联网的作用在医疗行业中发挥到。

  做什么样的网站才是的,无疑就是接地气,让百姓们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站寻找到自己所需要了解的东西才能算是的网站。医院不光只是发布一些高大上的新闻动态,不说一点实际的问题是没有用处的。所以这就对网站的管理维护有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医生的专业知识的支持,让患者更多的获得他们想知道的内容。说到这再提一句网络安全问题,患者的个人隐私保护是没有问题的,在用户登录网站的过程都会经过身份的认证,至少我觉得安全问题都可以解决的。

  未来的移动医疗,寄希望于私人医生的尝试,就是将医生商业化,现在医生回答患者问题是免费的,但是得到的结果与实效性并不理想,这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医生的专业知识是经过个人多年的努力学习与经验实践的积累而得到的,为了体现知识的价值我个人是不支持无偿的医疗咨询的,百姓很多时候并不认可医生的话是有价值的,这是不正确的观念;其次,医生在医院内有大量的本职工作,很难挤出时间在网络上回答问题。中国医疗的的问题除了我们说的体制问题以外,还有很重要就是各个层次的医院水平悬殊之大可称是天壤之别,以致于老百姓都要拼命的向往北上广涌去,但凡当地的医生水平都能满足患者需求,我相信没有人会愿意拖家带口千里迢迢的外出求医,当然,造成中国医疗水平的区域性失衡是一个长期未被注重与管理的遗留问题。美国一个乡村的GP医生对医疗知识的掌握都要强过我们大医院的某些医生,所以国外没有人集中往某一个地方的大医院去跑。。2008年的时候,我曾经在美国考察癌症晚期做临终关怀的那些护士(Hospis)到病人家里,给我很多惊讶与感慨,比如护士对5FU的给药方法等知识比我们的医生都要强,在当时我们国内很多二线城市的肿瘤专科的医生都没有理解5FU持续关注和静脉推注有什么区别,而美国的一个护士竟能完全掌握,可见国外对于医护人员的培训是非常到位的,有这样的护理人员想让患者不放心都很难,所以中国照搬国外某些方法也是完全可行的,比如培训机制,私人医生,我想都是未来的趋势。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推动基层医院的医生培训,例如设置几年为一个Lessons的考核,必须通过授课多少节,通过晋职称这种措施来提升医疗从业者的水平,我们需要由上至下共同努力去改变现状,什么事情都不做,只会越来越加重情况的恶化。

(以上内容根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VIP2病区主任张晓东采访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