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联体的云医院模式 是未来医院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北京天坛医院 信息中心主任 王韬

王韬(2).jpg

  设一个好的医院门户网站的重要因素是要具备合理的网站架构与良好的后期扩展性,以及对数据库支持的灵活度,除此之外还有对内容的更新,使其丰富饱满。医院的门户网站很重要,它是代表医院公众形象的门户,所以不论从服务器和带宽还是接口上,医院信息科应给予的支持。这也是对医院各部门是否具备“整体”意识的考验,天坛医院的文化是每个部门每个人的思想中都存有大局观,只要是医院的事大家都会尽心尽力的帮助与支持。

  社会上很多声音说现在的移动医疗应用都是围绕医生在线为患者答疑或预约挂号进行的,这是一种很单一很片面的理解。百姓作为医院互联网应用的访问者和使用者,常见有两类应用,一是通过医院的专家资源寻求自我疾病的答疑解惑和普及相关的健康知识,二是更方便的就医,这两点是目前百姓们最为基本的需求。满足基本需求后继续发展,医院的互联网应用可延伸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在线服务。我把未来医院的互联网服务比做“云医院”,这个云医院跟目前移动医疗领域所说的那种全国范围内运营的“云医院”或是“网络医院”概念不同。我理解的“云医院”是类似现在的“医联体”为依托,由三甲医院、合作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组成的一个基于统一互联网系统管理的“云医院”体系。患者可以在云医院平台上随时掌握自己的病情,平台上各医疗结构的信息都将汇集在一起方便各院实时了解,患者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得到医生最深入的实际服务。云平台的功能性更强,病人与这个平台是有粘性的,针对复诊患者,病人的数据都存在于平台之上便于随时掌握与了解,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进行追踪与回访,这种服务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当然这也需要相应的运营机制来支持。

  当云医院平台的患者就诊时,由互联网系统根据患者的就诊需求对患者进行引导性分诊,将患者的一些比较普通的就诊需求安排到就近的社区医院进行,患者在社区医院的就诊情况和数据在云医院平台上及时共享,对患者而言,他/她是在整个云医院的体系内就诊,不同级别的医院的专家和医生提供不同的医疗服务支持,因此患者会接受由云医院提供的各种处理意见。如果患者是处于云医院体系中慢病管理或随访管理状态,则患者在云医院体系下任何医院的就诊、治疗、护理以及康复情况都会实时反映在云医院的大数据中,大医院专家可基于这些数据对这类患者进行持续的关注和治疗追踪,并根据随访管理或慢病管理的要求随时安排患者复诊或入院治疗。

  通过互联网可实现的医疗服务功能多了之后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安全问题,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一种便捷的方式,无论对于医院管理还是对于百姓就医都能带来很大程度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会对医院的安全和患者的隐私形成一定的风险。媒体上经常出现因患者隐私泄露引起纠纷的报道,这些因为患者隐私泄露所带来的问题会对患者带来很多伤害,作为医院有义务维护医院的公众形象,也有责任保护患者的隐私,面对责任与义务,医院断不能贸然将数据的大门向互联网敞开,同时我们又希望能为患者提供互联网所带来的便捷方式实现便捷就医,这个矛盾始终困扰着医院。

  对于网络安全问题是医院内部系统对接互联网的障碍,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而且目前天坛医院采取的还只是物理隔离的方式,需要有专人定期将患者的信息数据手动导入到与互联网对接的办公网络上,医院内网的数据可以共享但达不到实时的数据同步,一旦打破这个局面会对于整个医院的整体的医疗网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冲击。 我认为未来的技术手段并不是解决网络安全的因素,而是要从其他机制上优化,从而的降低风险。天坛医院未来会搭建虚拟的云医院,而这个事情也离我们并不遥远,已将这个创新的项目列为天坛医院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平台上将会结合普仁医院、方庄社区、120急救以及更多周边的二级医院,通过这些医疗机构的汇集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一直以来面对就医环节,医院始终是被动状态,患者主动选择到哪个医院就诊,导致医院过多的承载了很多暂时无必要到这儿来的病人,这造成对医院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医院的特点得不到其价值的体现,对于医生无法选择找到对应自己所擅长治疗疾病的病人,致使真正有需要的病人轻易错过或得不到更多的问诊时间。老话说“对症下药”医患关系亦是如此,作为病人要找到对症的医生来就医,同样医院有自己的特点,医生有自己的研究所长,也应当有权选择适合的病人,通过良性的双向选择才能完成对症下药。但现在的患者就医理念并不能很清晰的进行就医选择,认定大医院就会扎堆选择,这就需要基层社区医院的来分诊,正确引导患者就医的选择,判断病情是否确实需要或者适合到哪个大医院就诊,根据各个医疗机构的特点,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从而实行有序的调配机制。

  我们所畅想的这一套健全完整的云医院,是希望能够带动未来整个医疗体系的主动,主动干预,使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受到医疗行为的监管,比如定期的疫苗、体检、早期发现、合理安排就医,等等,通过这种主动的干预来控制区域领域整体的发病率,同时降低费用,也能拉近供需悬殊的差距。当然这不是一个假想,在英国每一个患者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通过家庭医生的预约才能就诊(急诊除外)。包括中国在早期也是有这种机制体现的,从县到省实现公费医疗报销就医是有转诊流程的,只是后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与发挥。

  目前炒的火热的那种医生通过视频对话来问诊的远程医疗,直接远程开处方到药店的模式我个人并不认同,在医生对病人不能充分了解的前提下会存有很大风险,而患者真正需要的还是到医院进行面对面的问诊与各种检查的数据来确诊的,未来利用云医院平台将区域健康与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

  另外说到预约挂号,很多文章提到过,其最终目的是分流,可以免除就诊病人一大早就到医院排队,但实施后却发现对于现状改善作用并不如预想那样的好。未来政策可能会通过提高医院的挂号价格等方法进行分流,实际上百姓就医需要引导,只有通过疾病建立有效的分流体系,有效带动基层医院和医生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才是解决之根本。互联网今后在医疗上是有前景的,只是就目前而言我们所接触医院互联网的水平由于技术原因、体制原因还没有完全进入正轨,仅仅处在浅层的初级阶段,需要互联网技术的同时更多需要政策的支撑。

  政府鼓励民营资本注入社会的政策已经开放有段时日了,但是百姓普遍还是对公立医院持有信任的,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真事、实事,天坛医院通过建立脑血管病的数据库形成的云平台将带动的区域医疗结构紧密结合,实时指导与监督,严格管控,用服务赢得患者更大的信任,让患者切实感受到社区医生等同于天坛医院的医生的概念。在无数辛勤积极的工作者与给予支持认可的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假以时日这一场景会真正实现。

(以上内容根据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采访录音整理)

Y4YJIB8T_D9B{`Z_5`D~F5B.png